作为一个很早就接触摄影和二次元的“死宅”,三维的美学似乎离我很远。久而久之,我便很难在三维世界里找到“美”的存在了。直到现在,也只在五棱镜后,或是屏幕之中,捕获过二维的美的影子。

在大多对虚构角色的讨论中,几乎没有谈及美以及美学,而是讨论“萌点”—也就是说,二次元中的人们天生就拥有者相当完美的外貌。于是,人们就开始构建风格化的角色,开始构筑“萌点”,于是,虚构角色更加吸引人。天生便拥有完美的外貌的角色们,生活在乐园之中。

乐园之外的人类并没有完美的外表,人类并不是被创作者设计出的(至少现存科学理论无法证明之),但是,远早于角色,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风格化自身。为什么人的风格化不及虚构角色那般具有吸引力?

大概还是一个人类个体太过于复杂,拥有太多性状,想要刻画个人特色十分困难—因为作为一个人,已经有足够的特色了,但是对虚构的角色,只需要一个一个符号的堆砌便是一个活生生的,惹人怜爱的“人”了。举《富婆妹》中的和泉妃爱为例吧,在Moegirls中萌点一栏就有近20个。其他大多角色也一样,它们都拥有创作者给予它们的“最优解”美貌。尽管这样,也没有一个角色能让所有人都喜爱。毕竟,这是一种非日常的美感。

对于相片中的人,则道理相近。相片中的人是可以风格化的,外貌的瑕疵是可以修复的。化妆术和后期处理可以让一个人走进二次元和三次元、现实与虚构、乐园与地狱的交界处,但是这样的作品,并不能被“亲眼见证”。

而我所期望的美,是日常的美,是可以被我“亲眼见证”的。

所以,我便躲在了五棱镜后。

光线经过了多面透镜,穿过了五棱镜,最终进入了我的眼,刺激了神经,神经将光转化为生物电刺激大脑,产生感觉。在五棱镜后的世界,和直接用双眼欣赏的世界大不相同。光线在复杂的光学操作后,进入一只眼睛,图像变得不再强烈立体,趋近于“2.9次元”。带上一只大光圈长焦镜头,感受一个全新的视角带来的“更新感”。同时长焦压缩空间,大光圈带来的“空气感”,给本来日常的环境赋予了更多美学意义。

最近,在五棱镜后,看到校园里有一位笑容十分讨喜的女孩子,放下相机,戴上眼镜,心脏漏掉的一拍补了回来,其实她也相貌平平。仔细一想,如果日常中有任意非日常的存在,日常的日常性就会被打破,然后人做出改变,日常再次形成日常,周而复始。

五棱镜后的世界,无疑是美的。但是沉醉于此后,便觉得日常性的,现实的,世俗的美,美的毫无意义。


了解 Paradise Lost 的更多信息

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.